编者的来信

亲爱的读者们:

自中美校际期刊(IUCJ)成立以来,中美两国间的博弈一直受到广泛关 注。伴随着旅行限制的放松,中美间交流也逐渐增多 —— 但新冠疫情下 两国间所互相产生的疑虑和敌意仍存。随着中国和美国愈发激烈地并驱争 先,给双边关系“降温”迫在眉睫。事与愿违,中美两国间许多沟通渠道在 过去几年间一度被阻断。

本期中美校际期刊聚焦双边对话。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保持密切 的沟通对于解决危机和增进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今年5月,中国中共中央 外办主任王毅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维也纳举行会晤。这 是中美朝着缓和关系的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但两国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来加强沟通、求同存异。

作为学生,我们无法实现直接促进两国领导人的对话,但我们提倡相互坦 诚交流。中美校际期刊由来自中美两国的17位学生共同组成。在这里,我 们希望为来自不同教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大家提供深入了解对方的 机会,我们也相信“开放坦诚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分歧,实现合作。 正是以此为基础,我们成功的完成了这一春季期刊的编辑和发表。

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国家,我们深深感受到“开放坦诚对话”对维护关系 和建立信任的重要性。如果加强沟通对于一个中美学生编辑部都如此重 要,那对中美两大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恳切的向两国提出建议:接 下那通电话!

谨此,

王澄思、周慧玲
中美校际期刊主编

目录

中非投资:被误解的合作

芮深,福特汉姆大学 ‘24

摘要: 自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开始以来,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一直 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这些投资究竟是有益的,还是以“债务 陷阱外交”为手段的的新帝国主义?本文以坦桑尼亚的巴加莫约港项目 为例,通过探讨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分析“一带一路”的投资形式。 最后,本文将剖析中国投资背后政治与经济的摩擦、中国的目的及非洲 的未来发展,以此让读者理解受资非洲国家的目的与中国投资意图的关 联。

中国风险投资政策分析

白若兰,斯坦福大学 ’24

摘要: 风险投资是一种为创新项目提供融资的重要投资手段,是包括中国在内的 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纵观中国的金融发展史,近三十年以来,中国从几乎 没有私募股权市场发展为全球风险投资的最大参与者之一。然而,随着快速增 长,中国政府一直保持对风投领域的控制。通过背景调查和三个案例研究,本文 展示了中国政府在风险投资领域,通过投资者、持股国家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参 与的不同途径。本文以中国国际资本公司、GP资本和源码资本为例,详细介绍了 这三种不同的控制机制。

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

Khushmita Dhabhai, Stanford University ‘26 |Giang Huong Do, Haverford College ‘25 | Nelly Vondrova, Sciences Po ‘24| Sungbin Hwang,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6

摘要:本文将探究中国能够维持其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程度。考虑到 中国有可能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进行脱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的研究聚焦至中国的三项“前沿技术”,即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 空间探索技术。在评估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时,我们的论 点包括对每个领域当前产出趋势的分析、对中国在每个领域中对外依赖 程度的审查。同时,本研究会对每个领域中人力资本的质量、数量及其 相应影响进行调查,并探讨目前政策对每个领域的影响。本文最后得出 结论,中国是否能够在本土自主支持其“前沿技术”并不存在确定的“ 是”或“否”答案。尽管中国政策鼓励小型科技公司,但该国仍然受制 于人才流失和对美国原材料的依赖。

进退两难:中国的崛起和世界的秩序

Kate Vo, Tulane University ‘24

摘要:长期以来,自由国际秩序一直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影响着各个 大国在宏观霸权秩序中的运作。然而,由于外部和内部因素,美国霸权 的衰落为日渐强大的中国提供了挑战自由秩序的机会。通过将自己塑造 成一个更为稳定可靠的大国,中国有可能推翻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主导的 单极国际体系。本文通过参考对全球关系的研究分析和评论,探讨了在 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的专制经济模式以及政治框架下,西方政治的命运。

中美电磁脉冲技术研究

方玛杰,杨百翰大学‘24

摘要:电磁脉冲武器被称为“新时代的核弹”。鉴于其重要性,本文 旨在探究中美这两个电磁脉冲大国在该领域内的现状与未来趋势。由于 资料的保密性质,我们能接触到的相关的信息有限,但公共专利数据提 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因此,本研究分析了19项美国和30项中国电磁脉冲 技术专利。根据这些数据,私营公司研发的电磁脉冲防护系统是迄今为 止最常见的电磁脉冲技术类型。通过这一结论,我们得出结两个重要的 推论:(1)公开专利数据库不能完全反映电磁脉冲技术的现状,(2) 电磁脉冲武器的巨大需求表明了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的重要性。